中國共產黨新聞網(wǎng)>>中國工會新聞

有這樣一群人,在大漠深處癡心堅守,為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貢獻“敦煌經驗”——

用科技照亮敦煌的未來千年

康勁

2024年05月27日10:16  來源:工人日報

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正在做數(shù)據(jù)採集。受訪者供圖

《漢書》裡記載,“敦,大也。煌,盛也。”跨越千年,敦煌莫高窟以其無與倫比的壁畫和彩塑,不負“盛大輝煌”的歷史盛名。

但如果說,現(xiàn)在的敦煌,也是一座“科技的殿堂”,人們或許會感到疑惑。

今年1月,“國家工程師獎”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,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登上領獎臺,成為榮獲首屆“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”稱號的50個團隊之一。

他們讓世人看到,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背后,中國有一支站在世界前沿的科技力量。80年來,常書鴻、段文杰、樊錦詩、孫儒僩、李最雄、李雲(yún)鶴、王旭東、蘇伯民等一代代莫高窟人堅守大漠,為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貢獻“敦煌經驗”。

在神秘洞窟“寫”化學方程

“一個化學專業(yè)的理科生,去洞窟裡能做什麼呢?”1992年,蘭州大學化學系畢業(yè)的蘇伯民,正在甘肅地礦局從事地礦分析工作,剛剛在專業(yè)上嶄露頭角,就接到調令——他被“挖”到了敦煌研究院。

這裡的每一尊彩塑、每一面壁畫,都有說不完的歷史和故事。年輕的蘇伯民被深深震撼。

敦煌莫高窟共有735個洞窟、4.5萬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尊彩塑,是世界現(xiàn)存時間最長、保存最完整、規(guī)模最宏大的石窟藝術群。

獨佔多項世界之最,也面臨諸多世界級難題,酥鹼就是其一。這是一種讓精美壁畫在時間長河裡,一點點化為粉末的“絕癥”。

在修復第85窟的過程中,蘇伯民和同事們一起嘗試了81種配方、歷時7年,終於找到了既能脫鹽又能保持壁畫原貌的方法,成為人類壁畫保護的經典案例。

2006年5月,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,蘇伯民作為全國文博系統(tǒng)唯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登上領獎臺。

那段時間,蘇伯民主持和參加了10多項壁畫研究項目和壁畫保護工程,其中“用PS滲透加固土建筑的研究”等項目,對文物保護事業(yè)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
經過30多年的探索,敦煌研究院會聚了化學、物理、生物、環(huán)境等學科的文物保護科技人才,擁有全國最大的文物保護科研團隊,在神秘洞窟裡“寫”化學方程式的蘇伯民也已成為敦煌研究院院長。

近年來,這支團隊不僅先后攻克古代壁畫起甲回貼、酥鹼脫鹽、空鼓灌漿等修復難題和干旱環(huán)境土遺址結構失穩(wěn)、表層劣化加固等“瓶頸”制約,也推動中國的石窟保護技術邁入世界前沿。

藏在壁畫裡的科學功力

“進入洞窟后,不僅一舉一動會被攝像頭記錄,甚至呼吸都會被嚴格監(jiān)測……”在敦煌,導游的一句提醒,讓游客們不禁肅然靜息。

這絕不是危言聳聽,其背后包含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在洞窟監(jiān)測、環(huán)境模擬和防治文物蟲害、鳥害、微生物病害等方面的深厚科學功力。

“現(xiàn)在,莫高窟的游客承載量,正常票不能超過6000張,旺季時應急票不能超過1.2萬張,這個用於決策的數(shù)據(jù)依據(jù),就是通過對洞窟內微環(huán)境變化的監(jiān)測,結合游客參觀路線設置等因素綜合分析得出的。”王小偉是敦煌研究院石窟監(jiān)測中心主任,他帶領的26人團隊不僅負責莫高窟的監(jiān)測,還在2023年底完成了甘肅省石窟寺監(jiān)測預警系統(tǒng)(第一期)項目的建設。

如今,甘肅省內莫高窟、榆林窟、西千佛洞、麥積山、炳靈寺和北石窟寺等6個石窟全部納入該平臺,縱橫1000多公裡的石窟實現(xiàn)了主要風險實時監(jiān)測等目標。

夯土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廣泛使用的建造技術,也是人類重要的文物資源。

20世紀90年代,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就開始了對土遺址病害機理、保護技術的研究。今天,敦煌研究院歷時10余年建成的多場耦合環(huán)境模擬實驗室,是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座全氣候大型模擬平臺。通過加載遺址保存環(huán)境參數(shù),實驗室對數(shù)噸重的石窟寺和土遺址樣品進行模擬試驗,為不同類型的遺址保護提供技術支撐。

敦煌研究院的生物實驗室裡同樣藏著“科學密碼”。

“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和文物蟲害、鳥害、微生物病害打交道?!痹谘芯繂T武發(fā)思的背后,擺滿了微生物培養(yǎng)箱、熒光顯微鏡、超低溫冰箱等先進設備。武發(fā)思和團隊還承擔著麥積山石窟鬆鼠科動物危害防控、炳靈寺石窟鳥害監(jiān)測與防治、北石窟寺生物風化機制研究等科研項目。

那些面壁的“大國工匠”

前沿科技,離不開卓越工匠。

2018年“大國工匠年度人物”頒獎現(xiàn)場,86歲的敦煌研究院修復師李雲(yún)鶴,揮舞手臂走上領獎臺,頓時成為關注焦點。

從1956年來到敦煌,李雲(yún)鶴修復文物65年,經手彩塑500余身,壁畫4000平方米。

20世紀50年代,壁畫修復還是一項無人涉足的工種,國內對此幾乎一無所知,當時邀請來的外國專家不僅態(tài)度傲慢,而且技術也“不服水土”。

年輕的李雲(yún)鶴反復測試各種工具、材料,醫(yī)務室廢棄的注射器、血壓儀的氣囊、裝裱室裡的紡綢,他都嘗試過,還仔細研究壁畫上的各種礦物顏料和棉、麻等輔助材料。

從修復指甲大小,到完成整面牆壁。經過10多年的探索,歷時700多天,瀕臨毀滅的161窟終於“起死回生”。這不僅是敦煌研究院首個自主修復的洞窟,也揭開了中國壁畫修復保護的新起點。

如今,李雲(yún)鶴已是國內原位整體揭取復原大面積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、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,也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,被稱為修護世界文化遺產的“一代宗師”。

后來,兒子李波接過了李雲(yún)鶴的衣缽,這對“父子工匠”也成為壁畫彩塑文物修復界的一段佳話。

1990年開始,李波跟著父親從事古代壁畫彩塑的保護修復研究工作。30多年間,保護修復古代壁畫2000余平方米,彩塑150余身,還為地方文博單位培養(yǎng)了200余名壁畫修復技術人員。

2022年,李波在全國文物行業(yè)職業(yè)技能大賽(壁畫彩塑類)中榮獲一等獎。次年,獲評全國技術能手。

樊再軒是敦煌研究院的又一位壁畫修復大師。1981年起,他就跟著李雲(yún)鶴等專家修復壁畫。

2011年,剛有微信,樊再軒隨手寫了微信名——“面壁三十年”﹔如今一晃又10多年過去了,再一算,他已在敦煌“面壁”43年。

“面壁”不僅考驗著人的耐心和執(zhí)著,也需要多學科的綜合素養(yǎng)?!靶迯驼咭邆浣馄蕦W、肌理骨骼、心理學等學科基礎,要發(fā)現(xiàn)這尊雕塑當時真實的樣子,然后再慢慢修舊如舊,恢復歷史的原貌……”樊再軒說。

每一次“面壁”,都是與歷史的默契對話,是文明交流與文化傳承的親密擁抱。

曾經,敦煌是人類四大文明的交匯之地。跨越千年,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,繼續(xù)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,用科學與技術,照亮敦煌的未來千年。

(責編:劉瓊、張雯)
会东县| 丘北县| 胶南市| 常熟市| 南华县| 天津市| 铜川市| 邵阳市| 南华县| 环江| 睢宁县| 新乡县| 岱山县| 霸州市| 宝坻区| 永仁县| 盐城市| 酉阳| 九台市| 商都县| 宁陵县| 吴川市| 德阳市| 安庆市| 丁青县| 郸城县| 呼玛县| 芒康县| 庄河市| 荣成市| 永川市| 子洲县| 运城市| 西乌| 工布江达县| 习水县| 紫金县| 安康市| 图们市| 景东|